你可能不会把“跑马拉松”和“75岁”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更别提是在东京新宿的地铁站口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脚步比我这个上班族还轻快。那天他背着一个小背包,一边吃着便当,一边和地铁工作人员聊天,看起来像个正要出门郊游的少年。
我忍不住搭了句话。他说自己参加的是“市民马拉松”,从60岁开始,平均每年跑三到四场。最远的一次,是北海道42公里,跑完还顺便泡了温泉。
不是个例。在日本,健康从来都不是等老了才开始的紧急任务,而是一种早就融进生活里的日常习惯。东京街头那些骑车上班的上班族,公园里晨练的老太太,便利店货架上低糖低脂的食物选择——他们活得不紧不慢,但好像都挺健康。
和他聊了几句我才知道,他年轻时身体也不算特别好,血压偏高,曾因为熬夜工作一度耳鸣。退休后他没去追求什么“养老梦”,反而开始反思“我身体差,其实就是我自己对自己太不负责”。于是开始规律作息,控制饮食,每周三次小跑,坚持了十几年,反而越活越年轻。
我不禁想起我爸,去年才刚刚办完退休手续,现在整天窝在沙发上刷短视频,有时候劝他动一动,他总说“年纪大了,跑不动了”。可现实是,他才60出头,比起那位东京爷爷,简直还算小伙子。
我们总有个误区:健康是医生负责的,保健是退休以后的事,年轻时候熬夜乱吃不在乎,年纪大了才“回头是岸”。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打破了这个思路——他们不把健康当目标,而是当作生活的“常规设置”。
我还注意到一件事,日本便利店里有一整排是“功能性食品”,从低糖豆乳到富含膳食纤维的饭团,甚至便当都标着热量和营养结构。不是为了卖弄科学,而是真的把健康吃饭这件事变得简单了——你不用查百度,不用算卡路里,只要随手一拿,就大概率比泡面健康得多。
你可能会觉得这都是因为日本医疗好、制度全,但其实,那位跑马的爷爷说得很明白:“政府提供的只是舞台,怎么生活,是你自己决定的。”
我们常说“学日本的工匠精神”,但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学一下他们这种“慢慢变健康”的节奏?也许不用一夜改变饮食,不用立刻加入健身房,但能不能试试每天走走路、饭前喝杯温水、不再饿了才吃?别等到出问题,才想起要保养。
有时候,一个便当、一场散步、一次认真的跑步训练,才是真正让人不被年龄定义的开始。跑马拉松不是每个人都得上场,但愿意往健康那条路上多迈一步,就已经值得被鼓掌。
扬帆配资-配资网络配资炒股-配资首选门户网站-炒股软件排名前十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