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来了朔州才发现,当地小吃有多炸?10块钱撑到扶墙走,错过可惜了”
朔州,这座地处边塞的城市,饮食文化独具魅力。
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游牧与农耕文明在此交融,孕育出诸多特色美食。
像油糕,金黄酥脆,承载着千年饮食记忆,或许在古代,它是人们庆祝丰收的美味。
而莜面栲栳栳,主妇们巧手搓就,曾为过往旅人提供能量。
羊杂碎在锅中翻滚,香气四溢,是当地百姓寒冬暖胃佳肴,也蕴含着朔州人豪爽热情的民风。
这些美食代代传承,慰藉着游子乡愁,见证着朔州岁月变迁 。
展开剩余90%油豆泡
是晋北豆制品界的“老炮儿”,宋代就已现身,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专门记过这口。
传说当年晋商走西口带着它当干粮,蜂窝状结构吸饱汤汁还不散,堪称古代“自热火锅”。
如今朔州人还守着老法子:
选本地黄豆泡发磨浆,点卤压成豆腐坯,切块后入菜籽油锅三起三落——160℃炸定型,
180℃逼出酥脆壳,里头愣是炸出蜂窝眼,咬开能看见绵密气孔,压扁了还能弹回来。
当地人吃油豆泡最绝:
拿小刀划口塞肉馅,粉面糊封口蒸25分钟,豆香混着肉汁能鲜掉眉毛。
要不就扔进烩菜锅,跟土豆白菜咕嘟半小时,吸饱浓汤的豆泡比肉还抢手。
朔州宴席上总少不了它……
羊杂割
是道裹着草原风沙与中原烟火气的硬核早餐。
传说元朝时忽必烈母亲庄圣太后途经雁北,
随行御医之母韩氏捡回蒙古人弃之不食的羊下水,加花椒辣椒煨成浓汤,太后喝罢赐名“羊杂酪”。
如今朔州人吃这口讲究“红油滚粉条”,羊心肺肠血切碎爆炒,
浇上用羊骨熬足三小时的奶白老汤,再抓把手工土豆粉条吸饱鲜辣,
油花在碗沿凝成金圈,配着刚出锅的油酥饼一咬,浑身毛孔都透着舒坦。
当地老饕还爱往汤里撇一勺羊油辣子,
红浪翻滚间,羊肚脆、羊肝绵、粉条滑,连汤带水嗦喽下肚,寒冬腊月也能吃出一身汗。
烫面饺子
用滚水烫面蒸出的饺子皮像水晶帘子般透亮,咬开却藏着山野鲜味。
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讲究“三揉三醒”,
面粉被沸水烫出筋骨,再经半小时饧发,面团软得能垂到案板下,擀皮时薄得能透出芹菜碎的翠色。
传统馅料必用右玉边鸡肉丁配雁北黄花菜,鸡油渗进豆干碎里,蒸笼一开,鲜香能窜三条街。
当地人吃这饺子有讲究,蘸碟得是胡麻油炝的扎蒙花醋,
再舀勺油泼辣子,红油顺着饺子褶往下淌。
文旅局的老档案记载,
明清时走西口的汉子揣着冻饺子当干粮,饿了就往茶壶里丢几只,等茶泡开饺子也软乎了。
应县面皮
相传刘邦微服私访时,百姓用面粉蒸成薄饼切条凉拌招待,
他吃后大笑赐名“蒸饼”,后因形似皮条改名“面皮”。
更有趣的是,清代应县官员用面皮招待钦差,竟因此升官,被戏称“面皮知府”,足见其魅力。
应县面皮以优质小麦粉为魂,
经和面、醒发、擀皮、切条、烫煮,最后淋上蒜泥、辣椒油、醋等调料,滑爽筋道,酸辣开胃。
当地人四季都吃,夏天解暑,冬天暖身,堪称“天然绿色美食”。
《本草纲目》都夸“麦能补心”,难怪应县姑娘皮肤好,都说和天天吃面皮有关呢!
混糖月饼
这月饼没馅儿,面、油、糖直接揉成团撒芝麻,烤得焦黄酥脆,
咬开却是软糯的芯子,胡麻油香混着红糖的焦甜直往鼻子里钻。
老辈人说这月饼能存到过年,过去农忙时揣俩当干粮,配着井水啃,甜香顶饱。
右玉县传说元朝时百姓靠它传起义密信,如今虽无刀光剑影,
但中秋夜供月的大月饼上,暗红的“月”字印依旧醒目。
作坊里老师傅仍守着三油三糖的古法,
10斤面配3斤油3斤糖,碱面和小苏打中和酸度,烤炉里分段烘烤,
刷油时滋滋作响,这声响和着胡麻香,就是朔州人最熟悉的团圆味。
应县凉粉
透着千年烟火气的朔州小吃,早被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的“细索凉粉”佐证了出身。
传说咸丰皇帝微服私访时,被街头叫卖声勾去魂魄,
连吃两碗后脱下黄马褂抵债,这段趣闻倒与凉粉的酸辣劲爽颇为契合。
当地人用马铃薯淀粉兑出十倍清水,拿木棍搅出琥珀色浆汁,
待凉透后切成条,浇上陈醋、辣椒油,再撒把豆腐干丝,
吸溜一口,嫩滑得能直接滑进胃里,暑气瞬间消散。
如今街头巷尾的凉粉摊,仍是应县人刻在基因里的夏日密码。
右玉熏鸡
山西朔州一绝,选材讲究,用的是当地独有的“右玉边鸡”,
这种鸡在长城脚下的苦寒之地练就了紧实鲜嫩的肉质,蛋白质含量高达25%,脂肪却只有1%。
制作时先给整鸡摆出“金鸡独立”的造型,再用花椒、八角等香料炖到骨酥肉烂,
最后拿柏木屑熏出枣红色泽,熏香能渗到骨头缝里。
夏天放十天都不带坏的,撕开鸡腿时肉丝还泛着油光,
烟熏味混着肉香直往鼻子里钻,啃完忍不住要嘬手指头。
据说这手艺从清朝康熙年间就传下来了,当年走西口的驼队都揣着它当干粮,如今仍是右玉人待客的硬菜。
怀仁糖干炉
传说杨家将当年用这中空面饼传递情报,
糖分裹信,虚如炉膛,既躲过敌军搜查,又成了犒劳将士的战地美食。
到清代更被慈禧赐名“闪塌嘴”,
老佛爷一口咬下,黄澄澄的饼皮应声裂开,险些硌了牙,却也记住了这甜脆交织的奇妙口感。
如今这手艺在怀仁矿区街巷里活色生香。
老师傅们沿用古法,油酥面裹着玫瑰、葵花仁、青红丝,封口时留足空气,入炉烘烤间,
饼坯鼓成乒乓球大小的空心,糖浆均匀粘在内壁。
咬开焦香外皮,甜香混着坚果碎在齿间炸开,空腔设计让酥脆感翻倍,却丝毫不腻。
朔州油果子
早年间高寒气候催生出糯米粉裹糖心的智慧,
发酵一晚的面团裹着芝麻跳进油锅,炸出金黄酥脆的空心泡泡,咬开是滚烫的糖心瀑布,
甜香能粘住满嘴的朔州方言。
如今这手艺早玩出花活,
滚糖的像琥珀珠子,夹心的能流心,最绝的是用胡麻油烙的“风车”款,
螺旋纹路炸得酥脆,撒把白糖直接香到邻居家窗台。
山阴县老辈人办喜事,油果儿得摆六个在茶盘上,红纸包着捎给娃娃,是比喜糖更金贵的彩头。
山阴油炸糕
黍米脱壳成黄米,磨粉蒸糕的技艺从磁山文化时期一路走来。
当地人用祖传的粗陶大锅,将黄米面与沸水揉成琥珀色的面团,
包入现熬的红芸豆沙或土豆韭菜馅,在胡麻油锅里炸出蜂窝状金甲。
咬破酥壳的瞬间,滚烫的豆香混着油香直冲天灵盖,
这味道让孟浩然笔下“故人具鸡黍”的田家宴客场景瞬间鲜活。
如今山阴人仍守着“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老话,
油炸糕配粉汤的吃法,既是黄土高原的生存智慧,更是刻在基因里的味觉乡愁。
孟门熬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孟门人投奔者众,崇祯派兵剿杀。
领兵的灵显将军见百姓用豆粉汤熬煎饼招待官兵,被这“熬”字触动,上书求情后自刎谢罪。
孟门人建将军庙供奉,这道汤饼也就成了敬客的念想。
如今做法更讲究:
嫩豆腐切炖肉块,葱油煸出豆香,添开水撒盐吊汤,
再把金黄酥脆的三角油旋饼掰碎入锅,撒把鲜芫荽,滴两滴香油。
豆腐韧、饼子脆、汤头滑,冬春早晨来一碗,浑身都暖透。
朔州的烟火气,就藏在这一碗碗、一碟碟里。
油豆泡吸饱了家的浓汤,羊杂割滚烫着游子的心肠;
烫面饺子的剔透映着故人笑靥,混糖月饼的甜香是团圆的印章。
走在老巷,应县面皮的酸辣、右玉熏鸡的醇厚、怀仁糖干炉的脆响、山阴油炸糕的热腾、孟门熬的温润、豌豆粥的清甜……
舌尖上的每一次触动,都是千年风沙也吹不散的暖意。
它们不只是果腹的滋味,更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解药。
下次若路过这塞上古城,不妨慢下脚步,循着香气,让朔州这碗滚烫的人间烟火,熨帖你的胃,也治愈你的心。
烟火人间,最抚人心,朔州的味道,等你来尝。
发布于:山东省扬帆配资-配资网络配资炒股-配资首选门户网站-炒股软件排名前十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